发布时间:2020-02-05 来源:贵阳正宇铁路医院 点击:190
常常遇到挫折的父母说,“我觉得我们家小孩是故意的,他明明就可以自己穿衣服、吃饭,为什么回家就耍赖?我明明跟学校老师说一样的话,小孩就又哭、又闹,我真的没办法对他好好说话。”
其实父母不是真的气孩子,而是父母在努力教养孩子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挫折。但越受挫、越着急,再加上有时赶着送孩子上学、赶上班,在时间压力下就越容易被孩子的反应激怒。
但被孩子激怒后,家长往往比孩子感受到更多自责与挫折。因为冷静下来之后也知道,对孩子这么凶,其实不是家长本意,也不是家长希望达到的目的。
我们都希望让孩子学习,那可以怎么教?
先稳住自己,再稳住孩子
首先,我们得先稳住自己。若我们作为教养者,先被自己的情绪阻碍,那么我们很难有好的理智与状态去处理孩子。
从脑神经科学观点来看,人类大脑可简单区分为上层脑与下层脑。上层脑为新大脑皮质(俗称理智脑),下层脑为脑干及边缘系统(俗称情绪脑),大脑发展顺序是由下层而上。
也就是说,能够发挥同理心、逻辑、思考、判断,多需要由理智脑(上层脑、大脑新皮质)来发挥作用才能达成,但上层脑以一般人类普遍发展而言,需要至25岁发展完成。
回到亲子教养关系里面,你觉得,大人跟小孩,哪一个在管理情绪方面可以做得比较好呢?应该是大人吧?
所以,作为教养者,我们要先能够稳住自己是重要的,因为以人类发展阶段而言,孩子的确尚未具有管理自身情绪的发展能力。
顺着大脑发展的脉络,情绪脑为何一出生就发展完成呢?其实具有相当重要的生存功能。因为情绪脑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帮助人类在危机时刻做出立即反应,以求生存,而这样的生存策略主要为3种:战斗(fight)、逃跑(flight)、僵呆(freeze )。
也就是说,当孩子感受到威胁的时候,情绪脑很容易立即产生生存反应(战斗、逃跑、僵呆),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,孩子的哭闹往往是情绪卡住了,而这是一种人类演化中非常自然、正常的反应。
你是在灭火还是在点火?
孩子情绪来的时候,若我们作为大人继续指责孩子,“哭什么哭!这有什么好哭的?”对孩子来说,是威胁?还是安抚呢?
我们需要回到孩子大脑发展的脉络来看,其实孩子听到这句话感受到的是威胁,也就是为什么,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哭得更大声。因为孩子感到害怕、挫折、不知所措,而孩子越害怕、越容易唤起情绪脑反应。
先安抚心情,再处理事情
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,当我们越常唤起某个大脑的反应,其实我们也是在训练它。这就很像是我们常常练习听英文,对英文语感会越来越好。同样的,若我们越常激发孩子的情绪脑,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变脸,马上下意识的就会唤起情绪脑的生存反应:闭嘴、害怕、大哭。
换个角度说,我们可不可以训练孩子的理智脑?当然可以,当我们可以先同理孩子情绪的时候,孩子也会学习到怎么去安抚自己。
当孩子的情绪被安抚,就越能够唤起理智脑来帮忙自己处理先前的威胁事件。但前提是,孩子的情绪必须先被安抚,否则就像大楼的火灾警报器没关一样,谁住在里面都会感到紧张万分,很难安心在房子安住,更别说能在屋里处理事情了。
放下对孩子过高的期待
孩子被情绪绑架时,很像被情绪的海啸淹没,尤其孩子理智脑尚未发展完全,很难去消化、去理解自己发生什么事,更别说要让孩子清楚的表达自己怎么了,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;很多时候,我们作为大人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怎么了,甚至要明确又适切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,即使是成人,也不一定能稳定做到。
因此,身为教养者的我们要先稳住自己,接着放下对孩子不合理的期待(例如:要求孩子好好说),了解以孩子的发展阶段而言,被情绪淹没(哭闹)是很自然的反应,我们可以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疏导情绪的洪流。
· 首先,帮孩子为情绪命名是关键。
情绪,通常可以用一个语词代表,例如:开心、快乐、悲伤、生气、愤怒。也可以用“我觉得”开头来完成这个句子。
· 接着,陪伴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。
我们可以用温和、平和的语气,接触孩子,用同理的句型告诉孩子:“你是不是觉得很难过(情绪)?因为爸爸妈妈刚刚不能陪你玩(前置事件)?所以你就哭了(结果)?”
当孩子的情绪可以被口语表达出来、孩子也更有机会去理解自己怎么了,在命名情绪的过程里,其实也让孩子增进对自身情绪的认识,这也是情绪教育很重要的部分。当孩子找不到语汇去表达时,就很容易用行为来表达。
而当我们作为教养者情绪反应越稳定、平和,孩子往往也能在这个过程中,稳定下来,就像火(情绪)要烧起来,也得靠加柴薪才能继续燃烧;但稳定、平和的态度,就像是一股清流,不疾不徐提供孩子疏通情绪的能量。
记得提醒自己,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绪,是自然的反应;情绪不是问题,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情绪。